清明节,又称踏青节、行清节、寒食节,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,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,与除夕、清明节合称中国传统三大节日。据《汉书·食货志》记载:“昔三冬之春末,万物生长,阳气始交,阴气始生,故名清明节……故邑之人无寒食……皆禁烟火……此节日之来历,始于春秋时期鲁国士子田婴“三月五日生阳节。今之清明节者,盖因田婴死已有三日矣,与礼无涉,而清明之节尚无寒食之俗矣。”以及《礼记·月令》“清明节者,万物资生,皆令灵光”所言之故也。《礼记·月令》:“正月节之时……是万物生长之始”又说“三月节之时……万物皆备于朝”而“三月节之时……是人死绝于世者皆殓于棺”又说“天地皆兄弟也”而“万物皆兄弟”等等.这些说法皆有依据且皆与寒食节有关。下面我将以古代关于清明之节名之由来为线索对此问题做简要分析。

  一、祭祖

  祭祖,又称“扫墓”。据《周礼》:“凡百官亲执事,皆于朝日拜祭先人,其先以茶献祭,后以酒洒祭。”又说:“凡百官亲执事以上事、以下事,先在朝祭拜父母,后献予三牲三果、水果、酒和食品等供品。”是中国人对先人的一种孝心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祖先的崇敬、对先人的怀念和对先人精神的传承古代清明节的祭祖活动有很多种:诸如:上坟、踏青、放风筝、荡秋千、蹴鞠、插柳、斗鸡、斗羊、拔河、斗鸡等均与祭祀祖先有关;另外还有踏青、放飞人等一系列活动及内容。

  二、扫墓

  唐代,寒食节和清明节同时进行。扫墓习俗就是从唐代起逐渐形成的。扫墓的形式主要有两种:一是上坟扫墓;二是扫墓祭神归山。上坟之意为缅怀先人的功德。古代帝王大都为其妃子扫墓或在其陵墓前设案焚香祭拜。到了宋代和明代以后,在上坟之前已经开始燃放鞭炮、扫墓拜神归山了。

  三、踏青游乐

  清明时节,正是春光明媚、草木萌生、莺歌燕舞之时。古代寒食节禁火三天,人们到郊外游玩的习俗由此而生。踏青和游乐都是以运动健身为目的,《礼记》上说:“夫阴阳者,天地之本有,经生之始……故民以为形骸之内,必常在于身。”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紧密。据现代医学研究表明,人踏青和锻炼身体具有协同作用,能够使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。古代踏青和秋千是清明节特有的活动。《荆楚岁时记》说:“三月五日前后,天气清纯,地气浮动而清明也……”《诗经·卫风·硕人》也说:“昔三冬之始”.所以古人又称之为“寒食”.人们在此之后也要外出游玩、锻炼身体。